果蔬初加工保鮮又減損 ——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調查
前不久,農業部、財政部印發《關于做好2014年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實施工作的通知》,加大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補助力度,資金規模從5億元增加到6億元,增幅20%。與此同時,今年扶持政策重點向現代農業示范區傾斜,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。
《通知》規定,今年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補助范圍為2014年新建的馬鈴薯貯藏窖、果蔬保鮮庫和烘干設施;補助對象為承擔項目實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;每個專業合作社補助數量不超過5座,每個農戶補助數量不超過2座。
在我國,由于保存不當等原因,每年收獲上來的農產品損失驚人。相關數據顯示,僅以糧食為例,我國每年產后損失率超過8%。
從2012年起,為改善我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條件,減少產后損失,同時也為均衡市場供應,穩定市場價格,我國啟動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。
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實施兩年來,中央財政共安排10億元資金,帶動地方和農民投資23億元。補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建設5萬座初加工設施,新增馬鈴薯貯藏能力86萬噸、果蔬貯藏能力67萬噸、果蔬烘干能力43萬噸。具體來說,有以下幾個方面效果。
一是減損增供、促進增收。農民建設貯藏、烘干設施后,馬鈴薯、水果、蔬菜產后損失率分別從15%至20%、15%至20%、20%至25%降低到6%、4%和6%以下,相當于每年多增加27.5萬噸產量,錯季銷售還可提高售價30%至50%。二是提高質量、促進加工。實施科學貯藏后,馬鈴薯存放3個月至4個月不長芽、不皺縮,蘋果、胡蘿卜等果蔬存放5個月至6個月不腐爛、不萎蔫,保持了入庫(窖)時的品質和外觀。同時,延長了原料供應期,拉長了加工企業生產周期,減少了加工企業建設數量。三是均衡上市、促進銷售。西北、華北、東北等馬鈴薯主產區,馬鈴薯銷售期從不到半個月延長到了7個月,實現錯季擇機銷售,調節了市場供求。四是增強預期、引導生產。農民有了貯藏、保鮮、烘干等初加工設施,種植鮮活農產品不再擔心賣難、價格不好等問題。